- 定做培養(yǎng)基/定制培養(yǎng)基
- 顆粒培養(yǎng)基
- 標準菌株生化鑒定試劑盒
- 預灌裝即用型成品培養(yǎng)基
- 2025年版中國藥典
- 促銷/特價商品
- 院感/疾控/體外診斷/采樣管
- 樣品采集與處理(均質)產品
- 按標準檢索培養(yǎng)基
- 模擬灌裝用培養(yǎng)基
- 干燥粉末培養(yǎng)基
- 培養(yǎng)基添加劑/補充劑
- 生化反應鑒定管
- 染色液等配套產品
- 對照培養(yǎng)基/標準品
- 實驗耗材與器具
- 生化試劑/化學試劑
- 菌種鑒定服務
行業(yè)動態(tài)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網(wǎng)站首頁 >> 行業(yè)動態(tài)
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長期變化特征獲揭示
[所屬分類:行業(yè)動態(tài)] [發(fā)布時間:2025-2-11] [發(fā)布人:楊曉燕] [閱讀次數(shù):] [返回]
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長期變化特征獲揭示
作者:朱漢斌 來源:中國科學報
山東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jlkcpj.cn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張秀蘭團隊同合作者,基于大樣本隊列的3年縱向數(shù)據(jù)報道了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中盤周視神經(jīng)纖維層(pRNFL)和黃斑神經(jīng)節(jié)細胞-內叢狀層(mGC-IPL)的變化特征,為臨床上早期診斷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提供重要標志物。1月20日,相關長文論著在線發(fā)表于《眼科學》(Ophthalmology)。
高度近視是全球流行的致盲性眼病,據(jù)統(tǒng)計,2000年全球約有1.63億人患有高度近視(占總人口2.7%),而預計到2050年將會增長到9.38億人。高度近視是青光眼發(fā)病的高危因素,研究表明高度近視患者發(fā)生青光眼的風險是普通人群的2.92~7.3倍,且高度近視往往伴有與青光眼類似的結構與功能的改變,導致兩者的鑒別診斷十分困難。使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測量pRNFL及mGC-IPL厚度是青光眼診斷與隨訪必不可少的檢查。然而,目前關于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中各象限的pRNFL及mGC-IPL變化模式尚不清楚。
該研究在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等項目的資助下,基于研究團隊建立的高度近視與青光眼的大樣本隊列,對3年光學相干斷層掃描隨訪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研究共納入243名受試者的243只眼,分為高度近視、不合并高度近視的開角型青光眼及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三組,對比了三組中的各象限pRNFL及mGC-IPL厚度的年變化速率(μm/年)。結果顯示,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組的顳側pRNFL年變化速率顯著快于開角型青光眼組,而兩組間各象限mGC-IPL年變化速率無明顯差異。
進一步分析了開角型青光眼與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組的各象限pRNFL及mGC-IPL厚度的年變化百分速率(%/年),發(fā)現(xiàn)與開角型青光眼組不同,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組的pRNFL在下方和顳側區(qū)域的變化百分速率更快,同時在鼻下方區(qū)域的mGC-IPL變薄更快。這一變化特征也在伴視野進展的開角型青光眼與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眼中被觀察到。
基于上述結果,文章提示開角型青光眼和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眼的pRNFL及mGC-IPL的各象限變化模式不同,其中顳側pRNFL快速變薄可作為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早期診斷的重要標志物。同時,文章報道了眼軸穩(wěn)定的高度近視眼的生理性pRNFL和mGC-IPL變薄速率,為判斷高度近視眼中的青光眼性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指標進展提供參考值。
值得一提的是,張秀蘭團隊長期致力于解決高度近視與青光眼鑒別診斷這一難題。為此,張秀蘭于2019年率先牽頭與來自7個國家的13名高度近視、青光眼、流行病學專家組建了全球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協(xié)作組,開展系列臨床研究,以期為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這一類型患者的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提供堅實的循證醫(yī)學依據(jù)。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ophtha.2025.01.014
(本文內容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可后臺聯(lián)系刪除。)
作者:朱漢斌 來源:中國科學報
山東拓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http://www.jlkcpj.cn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張秀蘭團隊同合作者,基于大樣本隊列的3年縱向數(shù)據(jù)報道了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中盤周視神經(jīng)纖維層(pRNFL)和黃斑神經(jīng)節(jié)細胞-內叢狀層(mGC-IPL)的變化特征,為臨床上早期診斷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提供重要標志物。1月20日,相關長文論著在線發(fā)表于《眼科學》(Ophthalmology)。
高度近視是全球流行的致盲性眼病,據(jù)統(tǒng)計,2000年全球約有1.63億人患有高度近視(占總人口2.7%),而預計到2050年將會增長到9.38億人。高度近視是青光眼發(fā)病的高危因素,研究表明高度近視患者發(fā)生青光眼的風險是普通人群的2.92~7.3倍,且高度近視往往伴有與青光眼類似的結構與功能的改變,導致兩者的鑒別診斷十分困難。使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測量pRNFL及mGC-IPL厚度是青光眼診斷與隨訪必不可少的檢查。然而,目前關于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中各象限的pRNFL及mGC-IPL變化模式尚不清楚。
該研究在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等項目的資助下,基于研究團隊建立的高度近視與青光眼的大樣本隊列,對3年光學相干斷層掃描隨訪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研究共納入243名受試者的243只眼,分為高度近視、不合并高度近視的開角型青光眼及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三組,對比了三組中的各象限pRNFL及mGC-IPL厚度的年變化速率(μm/年)。結果顯示,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組的顳側pRNFL年變化速率顯著快于開角型青光眼組,而兩組間各象限mGC-IPL年變化速率無明顯差異。
進一步分析了開角型青光眼與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組的各象限pRNFL及mGC-IPL厚度的年變化百分速率(%/年),發(fā)現(xiàn)與開角型青光眼組不同,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組的pRNFL在下方和顳側區(qū)域的變化百分速率更快,同時在鼻下方區(qū)域的mGC-IPL變薄更快。這一變化特征也在伴視野進展的開角型青光眼與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眼中被觀察到。
基于上述結果,文章提示開角型青光眼和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眼的pRNFL及mGC-IPL的各象限變化模式不同,其中顳側pRNFL快速變薄可作為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早期診斷的重要標志物。同時,文章報道了眼軸穩(wěn)定的高度近視眼的生理性pRNFL和mGC-IPL變薄速率,為判斷高度近視眼中的青光眼性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指標進展提供參考值。
值得一提的是,張秀蘭團隊長期致力于解決高度近視與青光眼鑒別診斷這一難題。為此,張秀蘭于2019年率先牽頭與來自7個國家的13名高度近視、青光眼、流行病學專家組建了全球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協(xié)作組,開展系列臨床研究,以期為高度近視合并青光眼這一類型患者的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提供堅實的循證醫(yī)學依據(jù)。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ophtha.2025.01.014
(本文內容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可后臺聯(lián)系刪除。)